三种有价值的餐饮O2O形态
文章来源:夫妻肺片加盟  发布时间:2015-06-22 20:45 
分享到:


餐饮行业将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市场,按照一个市场规模有多少万亿去衡量恐怕是外行人的做法,不同环节中所对标的市场规模是不一样的,这是餐饮从业者所需要重新思考的部分。

第一种形态是线下餐饮店自主线上化

这种运营模式重视的是直接连接自己的用户,减少传单的派送成本和人力成本,不需要搭建专门的技术平台,通过一个微信公众号来完成即可。必须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线下店面可以通过线上获得爆发性增长。线下餐饮店线上化后,服务的仍然是自己周边所在的商圈,所以当预先点餐被普及后,从销售的角度来看,石头先生并不认为这种转变能对餐饮行业有什么变革和促进性的提升。线上叫号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最终还是到店的人群才是商家完成交易的最后一站。

这种自运营微信号的餐饮店,其价值则在于减少了营销成本,并且尽可能把用户转化为留存,传单撬开了获取用户的第一道门槛,而基于本就普及的用户工具平台,来作为一个门面,显然是留住用户的最快路径,这是石头先生不建议自行开发APP的原因所在。

开发APP后用户的MAU(留存时间)成了决定性的因素,而独立的餐饮店本身,撇除直观的技术因素,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内容和动因去让用户打开并长期使用应用,最后的结果就是直接卸载,而基于这个逻辑,帮助个体零售者搭建APP的模式不具备存活的可能性,一线市场不接受,结果就是这种解决方案会被整个行业弃置。

至于基于微信广泛用户群的朋友圈分享传播带来业务的增长,显然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服务于近地商圈的餐馆,他们大多是自营一个店面,这是整个餐饮行业的概况,这些餐馆的产品不可能跨地点传播。朋友圈的朋友群体就决定了他被传播的用户是跨地点的,比如自己的高中同学,正在其他省份上班,那么这样的分享就没有意义了。

线下的餐饮店往往采取扫码分享朋友圈,就送某某优惠的方式,因为不会有有效互动与转化的结果,当分享者获得了优惠后,并没有在朋友圈产生什么持续效应,这样的结果就是商家花费补贴做了一次无效的传播。目前建立微店的逻辑普遍是拿微信多少亿多少亿用户来说事,最不靠谱的也是拿这个人有多少多少来说事。微信虽然有数亿用户,但并不等于这些都是商家的有效用户,哪怕是海水再多,我们也不能当成淡水直接饮用。

此种模式可以将微信当成一个传播口,有许多地方是需要重新被设计的,不应该做的事情有:自建APP,为分享朋友圈而亏损运作,学那些所谓的营销者提供一些菜谱餐饮等的常识。

你不擅长,做起来很费力,信息和自家产品也不见得有什么关联性,而且用户也很烦,他们关注的每一个餐饮微信号可能都在做这件事。最后累死累活半天,然后就跟着一起死了。

同时,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去扩展用户,留住用户,最终你的店面让用户记得的,只有招牌菜,而不是一次性的价格补贴,他意味着的是一个最少三个月的忠诚客户,即每三个月更新一次主打菜品这种传统餐饮模式,也应当在互联网时代被高度重视起来。

第二种形态是去门店的中央厨房

接入品牌的中央餐饮模式,这种方式最大的贡献,就是减少各种重成本的投入时,又快速实现餐饮品牌影响力在次一级城市的覆盖。在以往,由于每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不同,即便是中低端餐饮品牌也很少会开到二三四线城市,在中央厨房出现后,将会改变这种常规态势。同时随着生鲜的集采调配,也将能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和保证食材的卫生。

中央厨房的好处在于,弥补了一些热闹地区饭点过度集中造成的产能不足的痛点问题,近地餐饮服务的是周边一公里,餐饮品牌服务的则是近地周边三公里,中央厨房如果接入的是中小餐馆,那么服务半径将在一公里到三公里之间,如果服务于餐饮品牌,这个半径将有望达到6公里。

在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可以方便地获得自己喜欢的餐饮品牌,餐饮消费不需要落地消费,在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品牌餐饮提供的优质菜品。

中央厨房的可能性不止于此,他可以演变成一些企业的食堂,通过丰富多样化的品牌菜式搭建一个品质化公司食堂,他也可以是一些高端餐饮保证盈利前提下放下身段的一个好去处,高端餐饮高定价的时代过去了,但那始终就在打响的名气和已经研发的菜式依然是优势,减少奢华的装修,减少门店的租赁,减少高端服务员的投入,开源一道走不通,中央厨房却是节流的最好途径。

第三种形态是真正的餐饮上门

其中值得一提的共享经济,解脱大妈们闲置的劳动力餐饮O2O,这种模式的好处就在于解决了懒人们吃住家菜的诉求,他们是公司里边收入比较高的中层人员,平时比较忙,不想自己动手下厨房,或者是很讨厌把自己的手弄得油光。而大妈们由于子女已经长大,大多时间比较空闲,烧的一手好饭菜。

这种模式主要分为服务费和按照菜品收费两种模式,相比较而言,服务费的方式比较容易标准化,比如私厨,家宴等家庭成员聚集的场景下,其瓶颈在于大妈的烧菜水准是不是达到馆子级别,另外中国外地务工人员较多,有些大妈也是跟着自己子女到其他城市,这群大妈烧的菜品恐怕不一定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按照菜品收费的方式比较适合单身人士,其弊端在于标准难以定位,不管是按照重量还是按照口味去评定,一道菜的非标准细节太多,这就使得很难去把握好每一次服务的体验,在平台自身触及不到的最后一公里处,大妈本身的素质成为各大平台自身最大的考验,至于想要对大妈来一场培训,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种模式的存在是有其价值意义的。

餐饮上门确实是解决了一些痛点问题,最后的一些可能的情况是,平台可能会走上自营厨师的路线,即从C2C自由的零散走向B2C品质的管控,会变得异常的重,可以预见的是一个丝毫不比中央厨房轻松的模式,甚至在人员的管控上,比中央厨房的考验还要多得多,如何确保平台上的厨师不会私底下拉客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这样使得B2C除了建设厨师队伍的同时,仍然需要再建立一套说服消费者持续通过平台消费的机制,这种机制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食品安全上面做文章,即其背后挂靠着是以平台的信誉作为背书的优质食材,这是因为餐饮O2O用户相比较价格,追求的是生活的品质,和厨师私底下交易能够给出的优势价格相比,平台配送的安全食品才更加让他们上心,这将是各大平台一道护城河。

以上三种形态,石头先生认为将会是未来餐饮O2O的绝对主流模式,但是和我们认知的市场竞争相比,餐饮O2O和传统餐饮之间不太可能出现零和博弈的可能性,不会出现互联网行业常见的价格战。餐饮O2O和传统餐饮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特点。市场规模不会见得出现什么巨大的增量,但消费者层面,餐饮O2O的出现,各种各样模式的诞生,对食品安全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消费者的体验也会获得进一步提升。

餐饮行业将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市场,按照一个市场规模有多少万亿去衡量恐怕是外行人的做法,不同环节中所对标的市场规模是不一样的,这是餐饮从业者所需要重新思考的部分。

本文出自:夫妻肺片加盟

本文地址:http://www.rongxiansheng.com/newsshow-2034.html